無止盡誘發笑聲的兩小時。
在TKTS前看到不錯的價格,突然想起友人的推薦,反正沒有做功課那就來看齣歡樂的劇吧。入座之前還有些擔心會不會像在倫敦看The
Mousetrap那樣,知道自己打卡了經典銘記的同時,又留下些許沒有抓到梗的遺憾。但是從入座後的騷動開始,我的笑點被戳中後就再也沒有停止,直到劇落甚至已經分不清楚自己現在到底在笑什麼了。
到底喜劇為何讓人而笑?
像蕭伯納說的,人們樂於笑他人的不幸,再深層點可能夾雜著些許的優越感…
英國人的幽默是很紳士的,但是無損於笑點的惡毒。到底怎麼可能會有人這麼蠢呆這麼誇張,以至於所有的荒謬加在一起之後,直接牽引出觀眾們的啼笑皆非。首先,劇裡面搜刮了所有在一個戲劇製作裡面可能會發生的差錯,一些我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經歷過或是見知過的渺小片段。再來,將這些片段極度的誇張放大。最後,是演員的演技成就了以上這一切,讓觀眾相信他們真的是因為太笨所以才會搞成這樣。
台上的演員們分別飾演著演員或後台工作人員的腳色。如此帶入戲中戲兩層式設定,觀眾除了要看他們演劇裡的謀殺案(好啦,其實謀殺案內容演什麼根本不重要,就是一齣畫虎不成反類犬的B級捕鼠器),還要看他們演繹如此彆腳的腳色的演技,十分精采忙碌。
演員鮮明的個性各個被發揮的淋漓盡致,一個立體的人格設定就是要有一些人性化的缺點。有那種演技浮誇老派的女主角、台詞亂念一通還一臉振振有詞的人。也有因為生性閉俗害羞所以當了隱形的後台黑衣人,結果被激發喚醒了內心深層的表演慾望而一發不可收拾。還有總是會出現的那些能力不及心力的舞台道具和人為疏失。所以觀眾笑了,畢竟我們或多或少,都可能曾經是台上的那個人正在心中狂冒冷汗,或是曾經在記憶中被這樣的人惹毛過。
所以觀眾之所以笑,因為在這樣的場域之中,可以抽離的看著自身情感的連結而笑。
很喜歡那些演員打破舞台和演員中間那面牆「不經意互動」的片段,台下的觀眾笑的越大聲,台上的演員越尷尬(或是越洋洋得意於自己演得很好),甚至這些延長的空白會自己發酵,再度帶來第二波的笑點。之所以強調「不經意」是因為這樣的設定:腳色知道自己在公演也知道台下有觀眾,但是基於專業還是要入戲地假裝不能知道有觀眾,某種程度的強化了把觀眾置身於這個爛咖戲團The
Murder at Haversham Manor的公演之中,而不是在看The Play That Goes
Wrong這齣在Broadway上演的戲碼。
編劇的台詞也真的是編的妙語如珠,將笑點們包裹在字句的糖衣之中,願者上鉤。消化的時間可長可短,當下即刻觸發的是捧腹大笑,過一陣子才理解的是另一種讚嘆的精妙。我沒能抓住百分之百的台詞,但是至少刺激到我的訊息中,每一句都沒有浪費其存在的功效。感覺這些台詞像忍者的手裡劍一樣,一把一把的朝著觀眾臉上丟出去,能接到多少是每個觀眾個人的造化。但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,數大就是美,想必總是能接收到頻率對的笑點。
所以觀眾之所以笑,因為笑點的累積加乘的力量是可以很驚人的。
附帶一提的是,這齣劇裡的笑點都是建構於人性的不完美,還有陰錯陽差的因緣際會之上。沒有政治的批判也沒有針對時事的偏激嘲諷,而是中性、同時雋永的好笑點。
最後不得不再重申細節的重要。要讓觀眾信服而笑,除了演員的演技之外,還要有劇本的邏輯合理性,以及完善這一切能如期完成的細節。如果技術細節的基本工作的不夠踏實,該崩壞的道具沒有如期崩壞,那今天爛的就真的會是The
Play That Goes
Wrong這齣戲,畢竟在喜劇裡,精妙的時間點就是一切致勝的關鍵。而當連拿到手中的playbill上都設計成印刷切割失敗的樣子時,這就已經在帶領觀眾入戲了。
看完這齣戲之後心情真的很好,非常之推薦。大笑是很好的運動,同時走出戲院時我們會知道,就算生活中某些小地方搞砸了,沒關係,人生這齣戲還是會繼續演下去。
戲院:New World Stages(紐約)
劇本:Henry Lewis, Jonathan Sayer和Henry Shields
|